先聲明本文的內容量很大,是對光影知識的一次系統梳理和總結,相信讀完會有所收獲,當然有些內容還不夠深入,還要繼續深究和學習
構圖、色彩和光影屬于設計中非常重要的3塊體系,但構圖和色彩大多是偏感性的主觀理解,而光影則是理性的客觀判斷。因為這是自然界中真實存在的物理現象,因此大部分時候畫面的「添加光影」都是在還原真實,所以本文的很多知識都偏理論和科普,但理性認知無疑是打牢光影基礎的第一步。
如果說「構圖」和「色彩」是視覺設計的基礎,那光影便是「錦上添花」,當各種視覺元素組合完成后,只有「光影統一」,才能讓所有元素真實的融在一起,最終形成真實立體、有層次的畫面,而「光影統一」便是這篇文章的核心原則。
其實我們看到的萬物色彩,都是物體表面的反射光,是「光」創造了色彩,同時也創造了「影」,只有經過光照才會出現明暗,才有所謂的「光影」,所以我們先來說說一切的源頭——光。
發光的地方就是「光源」,當我們對畫面「添加光影」時,一定要先留意光源在哪,像我每次畫設計草圖時,就會先把主光源的位置確定并標示出來,只有清楚位置,「光影統一」才有了依據。
那常用的光源類型都有哪些呢?其實就2大類:照射光和環境光。2類光源往往同時存在,相互影響,塑造場景時必須同時考慮。
照射光就是畫面中的主要照明光,這是影響整體光影的核心光源,根據光線照射路徑的不同,又分成直射光、散射光和折射光。
直射光
直接照射的光源就是直射光,光線路徑呈方向明確的兩點一線,整體集中、聚焦。
直射光能在物體表面形成強烈的明暗對比,并且過渡偏硬,形成清晰的輪廓邊緣,最常見的直射光就是晴天陽光,它屬于自然光。如下圖所示,陽光直射形成的明暗強對比能呈現人物及建筑的輪廓,突顯立體感。
和自然光相對應的是人造光,在人造光中,例如攝影棚里常用的閃光燈和常亮燈(不帶柔光罩)都算直射光,照射效果和晴天陽光類似,仔細觀察投影,邊緣都很生硬、清晰。
散射光
當光束穿過某一介質(云層、柔光布等),被其表面分散傳播的光便是散射光,散射光的光線路徑呈多方向發散狀,整體分散、無明確方向。
自然光中,陰天、雨天、霧天的光照都屬于散射光,當陽光穿過大氣時,大氣層能讓光線朝不同方向發散,發散后的光線柔和,在物體上形成的明暗對比較弱,過渡也柔和。如下圖所示,不管人物還是景物,都無明顯的陰影輪廓,整體層次豐富而細膩,影調柔和,特別是暗部的細節都能保留完好。
而人造光中,如果給閃光燈和常亮燈裝上柔光罩,這時發出的光就會變成散射光。例如下圖中,人物和產品都顯的特別柔和、舒服。
折射光
當光束從一個介質射入另一介質時,傳播方向發生偏折的光就是折射光。常見介質有水、玻璃等,它們的折射角度也各不相同。
日常生活中,像泳池里的水波光影、玻璃杯投射的光線圖案都是與折射相關的自然現象。
而我們在設計Banner時,若將這些折射效果表現出來,就會給畫面增添很多細節,同時也會增加真實感,像水波光影在電商中用的就很多。
很多新手在做設計時,往往只注意照射光(主光源)對物體的影響,而忽略環境光,導致畫面總是不夠真實。簡單來說,畫面中除了主光源外的所有光線都算環境光,環境光的亮度一般很低,且沒有明確方向性,常見的環境光有2種:散射光和反射光。
散射光
和照射光一樣,環境光中也有散射光,但它們的不同在于:
照射光中的散射光雖然光線柔和,但屬強光,能讓物體產生明暗反差;
而環境光中的散射光屬弱光,往往只在主光源照不到的地方(物體的暗面)才會看到影響。
像自然界中的夕陽西下,當紅色的太陽光(照射光)減弱時,建筑的暗部便會顯現藍色的天空光(環境光),這時紅光和藍光會形成鮮明對比,極具沖擊和美感,這樣的畫面在攝影及設計中都非常常見,也是攝影界公認的「黃金一小時」,這時的天空光就屬于環境光中的散射光。
生活中還有一個常見現象也能看到散射光影響,當你走在戶外,觀察自己的影子,特別當影子較長時(清晨或傍晚),這時離自己越遠的區域顏色越淺,這是因為越遠的影子所處區域就越開闊,受周圍散射光的影響就越明顯,因而顏色更淺。
反射光
環境光中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類是反射光,當光束射到介質表面時,有部分自介面射回的光就是反射光。可以毫不夸張的講,世界萬物之所以出現明暗就是因為反射光的存在。反射光一般有2種情形:鏡面反射和漫反射。
鏡面反射。當反射面非常光滑,這時平行射入的光線仍會向一個方向平行的反射出來,效果如同鏡子一樣,雖然這樣物體本身的明暗就會非常微弱,但人們透過反射面能看到周圍的環境信息,這就是鏡面反射光。
日常生活中像平靜水面、鏡子、拋光金屬等都會有鏡面反射光,例如我們在刻畫金屬材質的元素時,常常會在表面加些近乎白色的高光,這就是由于鏡面反射而進入眼中的刺目強光。
另外晴空萬里時,海面也常出現「波光粼粼」的閃光,同樣也是陽光射入水面的鏡面反射光。
漫反射光。當反射面凹凸不平時,這時平行射入的光線就會向各個方向反射出去,這便是漫反射光(以下簡稱「漫射光」)。需要說明這里的凹凸不平也包括微觀結構,例如有些墻壁看著光滑,但仔細看表面也有粗糙顆粒,這時反射出來的光線也是各個方向的漫射光。
漫反射在這個世界里無處不在,它是我們對物體形態及色彩產生明確認知的基礎。
因為有漫反射的存在,物體才會有清晰的明暗關系,我們才能看清這個世界,它賦予了物體縱深感和體積感,不管是產品還是環境皆是如此。
這里列舉一個設計中常用的漫反射現象,我們將一個白色茶杯放入一個綠色盒中,打上一束光,這時茶杯整體都帶有綠色調,這是因為盒子表面產生了大量綠色的漫射光,這些光束射在茶杯上,進而發生偏色現象,如下圖所示。
可見環境色對物體的視覺影響還是相當明顯。再如下圖中,當模特處于一個紅色空間時,受到環境中紅色漫射光的影響,模特也明顯偏向紅色,這時我們就說環境光影響了這位模特的「色彩平衡」,關于「色彩平衡」在后面還會細講。
當然現實是復雜的,其實還有大量物體會同時存在鏡面反射光和漫射光,誰的強度大誰就更突出,例如起風時的水面,就不全是鏡面反射,還有漫反射,這里就不再深究。
小結
以上提到的「照射光」和「環境光」便是設計中常用的2大光源類型,這2類往往是同時存在,一般照射光會直接影響物體的明暗結構,而環境光則影響物體的色彩平衡及反光。
只有把這些光影都表現清楚,畫面才更有代入感。其中對于照射光的理解,絕不僅僅是考慮直射或散射這么簡單,還需分析照射方向、照射角度、照射形狀、光源距離、光源強度、光源軟硬、光源大小、光源顏色等因素,待會會針對這些因素展開講解。
前面介紹了光源類型,主要讓大家對「光」有個整體認知,內容偏科普,屬于「光影」的理論基礎,現在開始講「影」,這塊內容更偏實戰運用,教大家如何在設計中準確表達光影。本文的「影」涵蓋兩塊內容:物體的明暗和投影,其中物體是泛指,包含電商常用的兩大元素:人物和產品。
先說物體明暗,當光源發出的光線射向物體時,由于光反射,物體會有對應的明暗變化,記得在高中學習素描時,老師就曾提過光影的「五大調」,這正是人們對物體明暗關系的理論化總結。
但現實世界卻要復雜的多,因為物體光影還與材質密切相關,不同材質的明暗關系截然不同,所以決不能撇開材質談明暗,而設計中常用材質有三大類:漫反射材質、鏡面反射材質和透明/半透明材質。
不管現實世界還是電商視覺,漫反射材質都是最常見的材質,因為這類材質的光影最有規律也最有代表性,明暗關系也簡單很多,剛剛說的「素描五大調」就是針對漫反射材質,那我們就從這類材質入手,詳細講講漫反射的光影到底如何呈現。
「漫反射材質」是指表面產生漫反射光的材質,日常生活中,漫反射材質(以下簡稱「漫射材質」)的物體占據大多數,像棉布、啞光紙、啞光塑料甚至人類肌膚等等都屬于漫射材質。
而我們在刻畫漫射材質的物體明暗時,需遵循3點原則:近亮遠暗、先整體再局部以及細節刻畫。
近亮遠暗
對于漫射材質,首先一個大原則就是「近亮遠暗」:
以畫面的主光源(照射光)為圓心,物體距離光源越近會越亮,越遠則越暗。
對單個物體來說,距離近的就是亮面(受光面),而距離遠的是暗面(背光面),如下圖所示。
在很多攝影或設計作品中,能看到不管人物還是產品,都會遵循這一原則:距離主光源越遠則越暗。
先整體再局部
在「近亮遠暗」的大原則下,先確定物體的整體光影,表現三大面(亮面、灰面、暗面),其本質就是在固有色(物體在白色光下所呈現的色彩)的基礎上進行深淺色調的變化。
然后再添加物體的局部光影,這個局部主要針對有塊面的物體(立方體),「局部光影」意味著亮面和灰面也要分別遵循「近亮遠暗」原則(由于暗面是背光,不受主光源影響,所以不在遵循范圍內),這樣光影才會更有層次。而沒有明顯塊面的曲面物體(球體)則把握好整體光影即可,或許聽著有些復雜,下面通過圖例強化理解。
細節刻畫
最后是刻畫光影細節,這里列出2個常見細節,這些細節雖不影響整體明暗,但會讓物體光影更加細膩和真實,屬于「加分項」。
物體表面最亮的地方就是高光,高光其實不是光,而是直接反射主光源的地方,如果要給漫射材質的球體添加高光,那在亮面添加一個羽化的圓斑即可。
往往越光滑的物體高光就越清晰。但對漫射材質而言,高光不會很清晰,不過模糊程度要看物體的固有色以及粗糙度,粗糙度越大的物體高光越模糊。另外高光的外形還和物體的本身結構有關。
在表現高光時,還有一塊高光區也經常被刻畫出來,那就是塊面物體的「倒角高光」。
「倒角」其實是個工業設計術語,三維設計也常提到,一般塊面物體的棱角通常會做些圓滑過渡,這種過渡結構就是倒角,有了倒角,轉折才不會「鋒利」,這時若有光線照射到表面,倒角處便會形成高光線。